分析国考作为风向标,我们会发现,申论的命题越来越关注材料的本身,重视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例如,近两年的国考题目大多以常规直接的提问方式出现,强调对策与实际操作★。
以往国考常常出现具有新颖提问方式的题目★,如2019年国考的★“小张家乡发生的新变化”,但当前的趋势明显回归到更直接、易于理解的提问★。例如2025年国考中的一题:“生态实践智慧体现在何处★?”实际上是在询问具体的实施方案。因此,该趋势在省考中同样得到延续★,大部分题目更强调现实可操作性★,诸如对策、原因★、意义等问题都已成为主流。
随着2025年国家公和12月8日“小联考★”的结束,许多备战3·15多省联考的考生们可能对过去的成绩感到纠结。然而★,我们不妨将目光放远,关注刚刚过去的两场重要考试,从中提炼出未来申论复习的关键方向★。近期的申论命题迹象已显示出明显变化,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三个新的趋势,这将为考生们指引接下来的复习要点★。
在12·8小联考中,哲理思考也未缺席。比如★,天津市的题目是“反向思维推动事物正向前行”,而北京市则为★“由‘尝新’到★‘常新’”。总体来看,这种哲理性作文的比重有望在未来的多省联考中继续升高。
02熟悉常规题型思路:集中先对常规题型进行练习,再逐步解决特殊问法,系统培养相应能力。
综上所述★,了解申论命题的最新趋势★,对备战2025年多省联考至关重要★,考生们应据此设定有效的复习策略★,以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力争上游。预祝每位考生在3·15多省联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★!返回搜狐★,查看更多
例如,副省级申论中有考生提到的第二题:★“给定资料2”中提到★:“只有慢慢发展,慢慢成熟,蓦然回首才会发现:不是产业★,竟是产业。★”这些命题均体现出了聚焦于“新质生产力”的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12·8小联考中★,涉及领域不仅包括★“海洋经济”★、★“低空经济”,还关注到“文旅融合”等新兴概念。这一系列趋势都在为接下来的省考内容打下基础。
03提升哲学思维能力:哲理作文在考察核心不是哲学的深度★,而在于考生能否将抽象哲理与具体内容结合。
01夯实政治理论基础★:建议考生掌握重要会议的文件和核心理论★,提升对时政热点的敏感度★。
从2024年国考开始,时政热点的聚焦趋势已愈发明显★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,因此在国考副省级和行政执法卷中,我们见到了相关★“文化★”话题的考查。在紧随其后的“小联考”中★,申论材料也围绕时政热点进行设置。例如,江苏省考中的★“大作文”涉及★“全民阅读”★,这个话题直接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“一生学习”的理念;而浙江省则将“数字乡村”的概念融入考题★,这同样与党的报告中提到的★“数字中国★”密切相关。
此外★,从公文类型来看★,常见的文种如报告、评论★、宣传稿等内容也占据了申论的主导地位,这种变化提示考生夯实基本功,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。
在以往的申论考试中,哲理性作文已经多次出现★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趋势在2025年更加明显,考题逐渐向哲理性问题倾斜。例如,副省级申论有考生回忆的标题为★“事物的劣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★,这种转化往往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”★,而地市级则考了★“事物间的‘互补’关系”★。
在多地申论材料中★,围绕★“生态价值★”★、★“数字技术”★、“区域协调发展”以及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”等多方面探讨城乡建设与发展的议题,这些都表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★“新发展模式★”。展望2025年国考★,时政相关内容的丰富程度将持续上升,尤其是行测中的★“政治理论★”模块首次引入,更加明确了申论在时政价值考察上的重要性★。